cctv5转奥运频道新闻发布会胡紫薇事件
2007年12月27日,CCTV播出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小学生张殊凡,她在镜头里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很黄很暴力” ("Sexual and Violent" ) is the fore-play for CCP's censorship on internet video sharing. Check out the following news from Financial Times and People's Daily. Now you can see the real "Sexual and Violent" stuff is just about to come in China.
[FT] 中国拟加大网络视频审查力度
2008年01月04日13:26
中国对蓬勃发展的网络视频领域加大了监管力度,对视频网站经营主体的所有权作出了新规定,并提出了新的内容审查要求。
规定要求,只有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才能播出网络视频或是进行流媒体播放,这将涉及到数十家国家控制的视频网站,比如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的网站。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新法规是由两个曾经互相争夺监管权的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的,即归口中宣部管理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和行业监管机构信息产业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在此之前,广电总局曾宣布将对网络视频内容进行监管,但并没有采取什么具体行动。目前还不清楚新规定会对国内外网络视频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或是执行力度会有多大。而驻北京的咨询公司BDA (China) Ltd.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说,如果这项新的规定真的实施,对进行流媒体播放的网站来说将是个坏消息。中国大部分受欢迎的视频网站都是由民营公司经营的,它们近年来很受风险投资家的关注。
网络视频技术对中国的信息控制构成了潜在的重大挑战。内容过滤技术虽然能识别出互联网上的政治敏感性文字,但无法有效过滤视频内容。中国的视频网站上有时会有抗议或骚乱事件的图像。政府高层对视频图像的影响力一直很警觉,虽然过去十年来对报纸和杂志等其他媒体的限制已大大放宽了,但对电视产业的控制仍很严格。
由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成立的组织OpenNet Initiative将中国列为对网络政治内容进行“深度”过滤的国家之一。叙利亚、伊朗、缅甸和越南等国家也在名单上。互联网审查是人权组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敦促中国履行其作出的将北京奥运办成一届“开放的”奥运的承诺。
克拉克说,他接触过的很多视频共享网站管理人士似乎都打算对拟定于1月31日生效的新规定采取观望态度。
新规定似乎更强调内容审查,而非对目前尚无利可图的网络视频业的监管。新规定要求获得许可的网络视频播放机构必须积极审查并报告任何涉及国家机密、有损国家声誉、破坏社会稳定或宣传色情的视频内容。在此之前,大部分视频网站都已安排人员对色情和敏感性政治内容进行审。
规定指出,提供互联网视频服务的机构应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原则。
以前,有关部门就要求有互联网内容运营执照的视频网站主动对用户提供的内容进行审查,即使宣传部门没有接到对具体内容的投诉。视频网站表示,它们最大的问题通常是色情内容,而非政治内容。
在中国很受欢迎的视频网站土豆网(tudou.com)的首席执行长王微表示,他已向政府部门提出对他们网站该如何实施新规定作出说明。但他认为,新规定的制定向提高监管的明了化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并表示,业界对新规定并不感到意外。他说,3年前,他们不知道监管机构是谁或者可能是谁,这次他们至少知道是两个部门的联合行动。
目前还不清楚新规定对那些在中国很流行的外国视频共享网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比如谷歌(Google Inc.)旗下的YouTube,该网站尚未像谷歌的中文搜索网站Google.com.cn那样获得中国政府部门的互联网资讯服务许可。在最近的一次高层政府会议期间,YouTube在中国境内的接口曾短暂被封。
中国的互联网政策一向含糊不清,对网站的监管也非常复杂,涉及到至少十几个主管部门。一些专家估计,政府安排的互联网内容监视人员大概有数万人。
尽管如此,政府控制网络信息传播和言论自由的能力仍受到局限。比如,去年夏天监管机构曾提出要求博客用户在网上发贴时使用真实姓名,但后来被迫放弃。目前写博客在中国非常盛行。政府下属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上个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中国有4,700万“博主”,大约相当于该中心估计的中国全部互联网用户的四分之一。
酝酿了近一年的实名制如果实施了,可能会增加博客用户发表激烈言论的风险。但是去年8月份互联网行业对此提出强烈抗议,之后政府放弃了实名制,转而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中间组织了一场“自律宣誓”活动,鼓励但不强制博客用户使用真实姓名。
与此类似,多年来信息产业部一直在考虑实施手机实名制。中国手机用户多达数千万人,其中很多人购买预付费电话卡,因此可以持有匿名帐户。但政府最后还是没有实施实名制,主要是因为担心这样可能会影响国有手机运营商的收入。
“恶搞事件”警示什么
《人民日报》 ( 2008-01-11 第11版 )
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到现在的“小学生遭恶搞事件”,在网络世界,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舆论”的严重侵害。“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适度监管实为必要。而如何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寻求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谐振共鸣,既是有关部门面临的紧要课题,又需要每位公民的理性参与。
近日,北京一名小学生小凡在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指责一些网页“很黄很暴力”。
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小凡被一些网民疯狂恶搞,关于她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百度贴吧一度出现了“很黄很暴力吧”,“猫扑”网更是把其视频截图放在显著位置,还有网民发帖号召“人肉搜索”……
如今,虽然最早启动“人肉搜索”的帖子已经被删除,但事件仍在进一步发展。所不同的是,最初恶搞小凡的网络舆论已经平息,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反思,如此恶搞一个未成年人是否恰当?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呼吁,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提高网络道德。
2007年12月27日,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小学生小凡,她在镜头里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画面上打出了小凡的真实全名。
小凡肯定没有想到,短短几秒钟的出镜,会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1月1日,“猫扑”网上发出一封题为“召唤人肉搜索”的帖子,短短4天里,就吸引了1200名网友回复,长达12页之多。内容包括最初搜索到小凡名字的电视画面截屏,小凡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所获奖励,甚至她出生的医院都被搜了出来。一些网民在论坛中质疑小凡的话的真实性。此后,质疑演变为讽刺、挖苦,进而升级为侮辱和恶搞。许多网站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来影射小凡,百度贴吧里也出现了“很黄很暴
力吧”……“很黄很暴力”以其强悍的火爆程度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在几天内闹得满“网”风雨。
有网友认为,对小凡各种信息的搜索之所以如此彻底,与“人肉搜索引擎机制”密不可分。
据介绍,所谓“人肉搜索”,是指把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信息进行人工“萃取”,进一步有序化。最典型的“人肉搜索”概念出自“猫扑”网。该网上经常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除了小凡,近年网上热炒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
毒后妈事件”的当事人都曾经被这样“搜索”过。
进展:视频截图发布者公开道歉
一些网民开始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部分网民表现相当过分,对当事人近乎侮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现在,网络舆论对普通人的隐私权侵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网民所发起的‘人肉搜索’行动,严重侵害了小凡作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个别网友置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于不顾,在网络上传播恶搞后的视频、漫画、图片,伤害了小凡的人格尊严和名誉。这些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她呼吁包括网站在内的所有媒体,都应该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
许多网友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有网友是这样总结“网络暴力”的:“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还有网友表示,“小凡的遭遇证明,净化网络环境迫在眉睫。网络的世界是匿名的,也少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规则,不少网民因此为所欲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心态浮躁的表现。”
据悉,制作小凡接受采访视频截图的网友“王老板”最近发了一封网络公开信,为自己的行为公开道歉。
对策:法治、道德和技术
三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事件多次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张颐武认为,“网络恶搞、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网民过于情绪化,缺乏责任意识;第二,出现网络虚无主义,认为网上的一切都是炒作。这两种极端的后果都值得监管部门注意。”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面对网络舆论,应该保持平常心,主动应对,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三管齐下:法治、道德和技术。”
匡文波说,健全法治规则、依法治网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基本保障,《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清理网络不良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道德建设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供了网络道德准则;另外,监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建设绿色网络、网络实名制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管理。
针对一些商业网站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张颐武认为,“某些商业网站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是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以网站为监管中心,提高网站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净化网络空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Friday, January 11,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